情商的全称叫做“情绪商数”,代表着一个人控制情绪和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当今社会,情商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竞争力,网上甚至流传着这样一个公式:成功=20%智商+80%情商。
其实,情商的高低关系着每个孩子的一生。情商高的孩子往往更加自信从容,能迅速适应环境;抗挫折能力强,遇到困难能积极应对、解决问题;他们还善于与他人相处,无论在学校还是走上社会都更受欢迎,无形之中能赢得更多的机会。
那么,到底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呢?
情商平平的家长能培养出高情商的孩子吗?如何既让孩子适应社会规范、读懂社交暗示,又不扼杀个性、打击自信?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的作者约翰·戈特曼,是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西雅图人际关系研究所所长,4次荣获美国心理健康研究院科学研究者奖章。
他和团队通过数百个家庭长达几十年的心理学研究,给出了情商训练的五个步骤、各个年龄段的训练要点,以及特定情境下的情商训练方法,帮助父母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
01 五步法培养孩子的情商
首先,你要练习觉察孩子的情绪。
觉察情绪并不需要父母自己情商很高,本书作者强调,觉察情绪的能力任何人经过锻炼都可以拥有。
当过父母的人都知道,孩子们表达情绪常常含糊不清、词不达意,我们不能指望一个3岁的小孩说:对不起,妈妈,我最近表现得很不乖,因为转到新的托班后,我压力真的很大。
?
书中建议,7岁以下的孩子,可以透过各种角色扮演,来破译他们真实的感情。
作者举了自己女儿的例子。
“我的女儿莫利亚 4 岁的时候,曾躺在浴缸里,一边玩芭比,一边对我说:‘你知道吗?当你生气的时候,芭比真的很害怕。’ 她谈及我生气的原因、发脾气时嗓门如何大,以及她对这一切有什么样的感受。
我对芭比(当然也是对我女儿)说,爸爸不是故意要吓她的,即便我有时会生气,但这并不代表我不爱她。因为莫利亚将情绪转移到芭比身上,所以当我在安慰芭比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安慰莫利亚。”
?
除了具体的技巧,想要觉察孩子的情绪,最重要的还是用孩子的眼睛来看世界。道理听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比如,孩子和朋友闹矛盾了或者被老师批评了,对成年人来说这是一件小事,但是对第一次经历的孩子,他会比你想象的更痛苦。因此,父母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孩子是以一个更单纯、更脆弱、更缺少经验的个体在面对生活。
下一步,家长要抓住情商教育的时机。
处理情绪问题最好的时机是在细微的情绪出现时,这样父母的压力会更小。
再比如,当孩子因为玩具坏了而难过时,父母就可以去关心他的状态,而不是等到下午家里来了小朋友,孩子不搭理他、吼他的时候,再去管教。
找到时机后,父母要做的是倾听和认可。
在倾听的过程中,父母可以用“映射法”来回应孩子,重复孩子的话,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或者分享自己的经验,而不要急于进行逻辑解释。
举一个例子:
虽然家长解释的很在理,但孩子会觉得不被理解,更加气恼,不愿意与你分享心情,家长也就更无从去对孩子进行干预和引导了。
?
如果用“映射法”回应呢?
你可以说:“你也很想要玩琪琪的玩具,他是你的朋友,你觉得他肯定会给你玩,可他却不愿意。”
孩子可能会想,妈妈说的对,这是琪琪的玩具,不是我的,不过我确实挺想玩的,妈妈能理解我。这样,孩子更能听得进去家长后面的分析与解释。
我小时候看到你小李叔叔的玩具,也特想玩,他要是不肯给我,我也会有点不开心。”
这会让孩子觉得,他的这种情绪是正常的,连自己的爸爸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一旦他感到自己被理解,他就更愿意接受父亲的指导和建议。
为情绪贴标签这一行为对神经系统有安抚作用。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用“情绪认知卡”这样的教具来帮助孩子分辨情绪。
?
但要注意的是,父母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言语来表达正在经历的感受,这不是教孩子如何感受,而仅仅是帮他们建立自己关于情绪表达的词汇库。
对低龄孩子来说,解决问题往往是从为正确行为和不良行为划定界限开始的。
本书建议父母为孩子的行为划分三大区域——绿色区域、黄色区域和红色区域,并为各区域的行为设定相应的规矩,并严格执行。
第一,初学者的偏差行为。比如,在公共场合,4岁的孩子做不到全程都保持安静,但他已经努力做到95%,而且你能预期他在将来会改进。
第二,艰难时刻的偏差行为。比如,5岁的孩子因为感冒很难受而发脾气。这些情况下,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态度和这样做的原因。
?
向低龄孩子展示不同解决方法,依然可以借助角色扮演。
而对大孩子,就可以使用更传统的头脑风暴法了,尽可能多地想出各种解决方法,最后再帮助孩子选定解决方案。
当孩子选定了方案,父母需要帮助他安排好更具体的计划,让方案顺利进行。
02 情商培养的5个关键期
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情商培养的侧重点也要有所不同。作者划分了情商培养的5个关键期,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各个时期分别需要注意哪些事情。
婴儿期
幼儿期
这一时期,孩子将会有更明确的自我概念,也就是传说中“可怕的两岁”,这个阶段适合对孩子的挫败感和愤怒进行训练。
另外,家长应该给幼儿一些简单的选择权,比如玩躲猫猫还是积木游戏,带小猪佩奇的水壶还是巧虎的水杯等等。
幼童期
与幼儿期不同,父母要保证这个年龄的孩子与朋友之间有足够的单独自由相处的时间。不过,这种相处模式最好是2人一组。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很难处理两人以上的人际关系。
少年期
这个阶段,同伴对孩子的影响力会非常大。虽然很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主见,但是,这个年龄段,“随大流”是很正常的选择,这也意味着孩子越来越熟练地读懂他人的社会提示。
当少年期孩子遇到人际关系的问题时,不少家长希望孩子可以多和自己交流,但孩子们总是喜欢“隐忍”。其实,这正是他们练习独自处理情绪的机会,父母们应该放宽心,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过多的“关心”反而会适得其反。
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通过朋友关系,发现自己是谁,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
在这个阶段,家长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由孩子的”经纪人“转型为”顾问“,不要凡事亲力亲为、巨细无遗地帮孩子安排,而是守候在孩子的身后,孩子有问题请教时,再去指导和帮助,让孩子既能实现自主,又拥有一个坚实的后盾。
03 特殊情境下的情商训练
赶时间的情况
父母们常常遇到这种情况:你正赶着送孩子上学或者上班处理重要文件,但孩子却可能因为不想上学而哭闹,或者吃饭穿衣磨磨蹭蹭。
正确的做法是直接告诉孩子:“现在妈妈必须马上出门,没的商量。”然后和孩子约定晚上回来和他聊这件事。不过,既然约定了就一定记在心上,如果食言了,那下次这个办法就失效了。
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
作者不建议家长在有其他人在场时进行情商训练,也就是上面提到的五个步骤。
另一方面,有其他人在场,很容易七嘴八舌,“你这样太惯着孩子了”、“孩子懂什么,你这是白费力气”,会很大地干扰父母们的状态。
做情商训练,一对一进行效果最好。
孩子犯了严重的错误
很多重视情商的家长会误以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平和的和孩子交流。作者在书中强调,家长作为监护人是有管理孩子的权力的。现在很多家长,过分重视“天性释放”,常常会忽略这一点。
当孩子犯了严重的错误,当务之急是纠正孩子的行为,而不是进行情商训练。情商训练是个持久的过程,只要平时和孩子良性的互动,并不会因为一次特例而前功尽弃。
?
不过,作者也强调情商训练并不是一试就灵的灵丹妙药,很多时候它不能立刻有效,需要长期实践,需要优化策略,也需要家长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祝愿正在读这篇文章的父母都能培养出高情商的孩子。
(责任编辑:歌姬)